資料編輯

 

編號 P099015 
單位系所 物理治療學系
技術名稱 上肢復建訓練機 
簡介 本技術內容為一種上肢復健用訓練設備,主要包含基座、轉動單元、驅動單元及偵測裝置等。轉動單元設置於基座上且可供使用者上肢置放,驅動單元則用以驅動轉動單元,偵測裝置包括用以偵測轉動扭力之偵測器、用以偵測該轉動單元之轉動位置訊號偵測器,及分別電連接偵測器及驅動單元的主機。 利用該驅動單元驅動轉動單元相對於基座產生轉向運動,連帶讓使用者上肢產生轉向動作,偵測裝置可監測並控制轉動單元轉動時的扭力及轉速,再配合多媒體及相關訓練介面程式,使復健治療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教師名稱 李新民
智慧財產權型式 發明專利 
專利証號 I350746 
可應用範圍/領域 本技術主要應用在上肢運動功能缺損之病患(如腦中風病患),可作為上肢物理治療訓練之輔助訓練內容,以增進上肢運動功能回復及改善為主要目的,應用範圍屬於醫療訓練器材產業。  
特色/優點 為求腦中風後上肢動作功能最大的復原,現今臨床治療觀念朝向從患病初期便介入治療,而非如過去等待病患出現自主動作才積極訓練。於是各國研究人員紛紛嘗試將電控機械等技術帶入中風上肢復健治療,利用電動設備,可重複並長時間的提供病患上肢訓練。如國外設計復健機械人[1-2]及國內成大機械系與醫院神經科團隊設計上肢復健機械人[3]。 本技術採用之轉向運動具有簡單、安全等優點,配合機電整合功能、扭力及肌電訊號監控、位置軌跡設定及多媒體元素,可以提供中風病患上肢動作訓練的完整療程。訓練模式可由早期所需被動運動,隨病患復原調整為主動協助或主動阻力模式,並配合多媒體介面程式,提高訓練之有趣性及效果。 參考文獻: 1. R. Riener, T. Nef and G. Colombo, “Robot-aided neurorehabilita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Med Biol Eng Comput. Vol. 43, pp. 2-10, 2005. 2. M.L. Aisen et al., “The effect of robot-assisted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motor recovery following stroke,” Arch Neurol. Vol. 54, pp. 443-6, 1997. 3. M.S. Ju, C.C.K. Lin, D.H. Lin, I.S. Hwang, S.M. Chen, “A Rehabilitation Robot with Force-Position Hybrid Fuzzy Controller: Hybrid Fuzzy Control of Rehabilitation Robot,” IEEE Trans Neural Sys. Rehab Eng. Vol. 13 pp. 349-58, 2005. 
推廣及運用價值 隨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等文明社會常見的危險因子日益增多,腦中風已經是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二的疾病。根據近期廖建彰等人在2000年的調查,台灣的腦中風盛行率與發生率分別為每千人中19.8人及6.87人,估計約有45萬人口為輕重程度不等的腦中風病患,每年新增速度約十多萬人。不論是出血性或梗塞性中風,存活下來的病患通常立刻要面對身體半側的癱軟或無力,尤其在上肢造成的行動不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能力,須依賴家人朋友照料,除了增加家屬與病患的心理壓力,也耗費醫療與社會資源甚巨。根據國外統計腦中風病患上肢癱瘓的情況相當普遍,剛入院的中風病患中32%有嚴重的上肢癱瘓,37%有中度的上肢癱瘓,而幸運活下來的病患有13%在經過傳統復健治療後,上肢仍然無法具有動作功能。 腦中風患者上肢的癱軟無力,若無妥善治療處理,會產生永久缺失,不但影響病患日後的獨立能力,更增加照顧者負擔及社會成本。過去臨床上對於中風上肢動作訓練,主要是由治療師根據病患上肢恢復狀況,設計一些運動項目,以治療師帶動、協助或病人主動等方式來改善肢體功能,但治療師對於癱軟無力的肢體,通常因為病患自主動作不足,礙於時間人力,而無法給予有效持續的治療。若能以機電工程技術開發一套安全有趣的訓練設備,的確可以造福病患及家屬。 
參考文件  

義守大學 資料編輯